教研动态

客服热线:
客服QQ:3387796422
地址:合肥市包河区绿地中心C座16层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动态 >>  教研动态
浅谈高考历史复习(月成教育历史教研组)
发布时间:2016-11-04 14:35:44 | 浏览次数:

             2017 年 

                             ——月成教育历史教研组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临近,关于高考历史的复习,我代表历史教研组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指导。

高考考什么,怎么考(从考纲考题的角度看高考复习)

1、从高考试卷设计的角度看高考复习

高考试卷设计有七项基本原则,即适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度量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对这些原则的理解有助于加强我们对高考试卷设计的认识。下面就部分原则谈一谈我自己的认识。

1)适纲性原则

《考试大纲》是高考纲领,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必须做的事。研究大纲,对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题型有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把握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及其详细知识点,不出现偏差和遗漏现象,有助于我们进行能力培养的针对性训练,有助于我们把握基本题型及解题的基本方法。

2)整体性原则

高考文综试卷是个有机的整体,注重各学科在试卷中的整体性,注重各种学生在考试中的整体性。历史部分相对也是个整体,历史部分的考查也是在有限题目的情况下兼顾高中历史内容的完整性,主干知识为必考内容,但考主干知识的哪个知识点就要根据历史试卷整体上对各种能力设计而展开,因为每道试题都有其能力考查目标。这启示我们在分析历年高考试卷时要分析出试题的能力目标及其在整个试题中的地位,而不能只分析其知识、过程和方法。这个原则其实对我们命题组卷和选择模拟试卷都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事实上,我们自己在这方面却没有做好,所以在命题、制卷和分析没有到位。

3)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对教育的呼唤和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分析历年高考试卷,就会发现每年都有创新性思想和题型的出现。比如,2013年课标(Ⅱ)卷41题的题目是太和殿和唐宁街白金汉宫的图片,其所问的问题是“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很难。为什么难呢?因为平时从没有提到过“建筑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看到题目,学生马上就懵了,根本搞不清方向。因此,此题的作答效果非常不理想。2014年课标(Ⅱ)卷41题是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具体要求是“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这个题的难度倒是不大,但问题是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这就告诉我们:难题未必就真难,主要是创新题型平时没有训练过,从而使学生解不出来。所以平时我们要注重对各种信息卷和资料进行分析,找出有创新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题能力。碰到陌生的材料,大家需要先关注材料本身,从材料中先找答案。同时要迅速思考,搜索与题目有关的教材内容,以辅助理解和补充答案。所以平时我们也要分析教育动向,从而认清试卷创新趋势,指导学生注重积累。

4 )导向性原则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教育改革理论和新课改理论的发展,高考也在改革,高考要引导实际教学中落实教改思想就必然在试卷中体现出来。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的修订文件中,有一个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强化的非常核心的理念,就是“立德树人”。明年高考一定会出现这种背景的题目,我们必须足够重视。

( 5 ) 度量性角度

高考作为中等教育的权威测量手段,必然加强对教育全面的度量。高考又是重要的选拔手段,必然要求选拔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不再是传统上只是考查学科知识掌握的情况了。高考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已经有不少年了,而现在更强调素养立意,对学生能力和基本素养的考核有所加强,比如思维品质、心理品质、认知能力、信息筛选能力等都在加强。高考理论中就指出:通过打破以往由易到难的难度设计,改变为适度难易倒置的设计来考查学生的面对困难、挫折及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心理品质。这样一些知识掌握好、成绩好的学生,如果心理品质过不了关就发挥不出来。这也是教育要求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体现。所以我们必需在平时教学和考试中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从高考大纲角度看高考复习:

对于《考试大纲》,我们很多人认为就是知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对能力要求的泛泛而谈,没有足够重视起来。《考试大纲》作为高考的纲领,我们要领悟的是其精神和实质。下面谈一下我自己的一点理解和认识。

(1)基本知识内容方面

今年大纲在知识内容板块没有什么变化,但认真研究,对引领复习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在知识内容方面:主干知识必需复习到位,而核心知识则必需重点强调和训练。所谓主干知识是指高中历史的主要组成,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是指能形成一个系统并能说明一个问题的知识体系。它能够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是知识系统化的主要线索,是历史知识树的主要枝干。具体包括:重要的历史概念、重要的历史史实、重要的历史结论、主要的阶段特征和重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如:

中国古代史:中国先秦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政策变化、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征等。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罗马法和主要人文主义思想家等。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及影响、各阶段的主流思想、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全民族的抗战等。

世界近代史:欧美主要国家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进程及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等。

世界现代史:政治多级化、经济全球化。

中国现代史:民主政治建设、外交、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基本能力要求方面

考试大纲是这样要求的: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

(3)基本素养要求方面

相比较于去年的历史素养基本要求,2016年9月份的修订版则新增了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而删去了史料实证和历史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强化培养学生的这5大历史素养。具体如下:

素养1:唯物史观  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这是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素养2:时空观念  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这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   

素养3:史料实证  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这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

素养4:历史解释  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这是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重要体现

素养5:家国情怀 是学习和探究对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这是学生认识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3从高考真题角度看高考复习: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特点:

1)在命题立意上: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其中选择题主要体现前两种能力的考查,主观题则体现了对四种能力的综合考查。

2)在教材比例上:全国Ⅰ卷考查的重点一直没有变化,中国史是考查重点。除去选修题15分,必修题目的85分里,中西分值比重逐渐稳定在2:1。从通史角度看,以中国史为主,略偏重于中国古代史;从专题史角度看,政治史、经济史为主,文化史最少,但文化史的比重在近年有所增加。所以三本必修并非平均着力,不像之前的安徽卷,不追求知识覆盖率,不考虑各模块间的均衡,尤其是主观题,更多体现的是通史思维。其中,中国史部分在主观题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3)在考查方式上:所有题目均是以新材料作为切入点,其中选择题突出考查历史主干知识,主观题则不仅考查主干知识,更强调对能力的考查。选修题目则多选择教材以外的史实。

4)在问题设计上:高考试题所考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原因背景类、内容特点类、影响作用类三大板块,同时强调比较认识不同的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

5)在材料选取上:联系当前社会热点,如2015年2卷体现的“法制观念”“重视传统”“反腐倡廉” ,2016年Ⅰ卷的人口问题等均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知识分布有侧重点的同时在趋渐均衡。中国古代和中国近代部分考查分值较高,其次是世界近现代部分。具体来说,重点知识为必修一中,第一、三、四、七单元为必考点。在古希腊罗马部分,古希腊民主政体与罗马法隔年出题,2015年和2016年考的是罗马法律,所以2017年备考中建议加大对古希腊民主政体的复习。必修二中,第一、二、三、八单元为必考点,应着重复习。必修三中,儒学思想的演变、近现代民主思潮的兴起以及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为考察重点。难度大一点的选择题和大题目基本上都是上述的重点知识。我们应该在非主干知识方面多训练选择题,而核心知识方面则训练全面的题型。

二、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从教师的角度看高考复习)

1.引导学生熟悉高考大纲,明确高考要求,讲清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模块间的联系,强化通史思维。

高三一轮复习要依据考纲说明,整合知识,把基础知识的学习放在历史复习教学的首位。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按教材走,即以专题史的方式进行;二是按通史方式进行。由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按专题内容中外历史分编,时序上知识内容重叠反复,地域上中国与世界割裂开来,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容易引起学生整体思维上的混乱。全国卷的主观题又特别强调通史思维,所以我们通常采用通史方式进行一轮复习,这样做一是避免了重新讲教材的重复无新意之嫌;二是弥补教材编写的不足。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以阶段为基本线索,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全方位地呈现一个阶段的历史全貌,并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要注重把握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做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其次,应在突出重点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兼顾生疏、冷僻的知识点,扎扎实实地全面复习。

2.强化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立足能力发展和提高,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联系社会生活,提升历史感悟力。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前期复习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和基础性,后期复习要紧随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抓住基本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切合实际加强应试能力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教学要求也强调“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从近年的全国卷来看,显性或隐性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考查,重视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因此,在高三总复习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高考历史热点包括长效热点和短热点。长效热点包括:民主、法治、法制;社会转型 ;思想解放 ;科教兴国 ;城市化 ;改革开放 ; 民生问题  ;海权问题; 丝绸之路; 监察制度 ; 反腐倡廉;大国关系 ;全球化等。短热点包括:这一两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历史事件周年纪念,如今年长征80周年,明年护法运动100周年,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恢复高考4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等。

3.注重思想引导、方法指导,及时传递有价值高考信息。

这要求教师要正确分析高考及形势,抓住历史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归纳和总结。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学习评价,及时检查出遗漏和不足,并立即采取措施弥补上。我的做法是倡导学生做题严格按时间完成,并立即订正,然后反思失误产生的原因,搞清楚是态度问题、应试心理问题、还是能力不够根本不会做问题,然后寻找解决办法,所以从效果上讲要远远高于老师。另外教师要分析历年高考试卷,关注高考最新动态,并及时传达给学生。

4.关注新史观和史学理论来指导高三复习

全国卷的第41题体现出明显的史观考查。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突出革命史观,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的史学观念在高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今年特别强调唯物史观。要跟学生讲清这些概念,并反复练习。在高三复习中,应用不同史观来构建中外历史主干知识体系、认识分析不同的历史问题。

1)唯物史观: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来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通过历史表象来认识历史本质。

2)文明史观:从文明演进角度理解阐释历史,分析文明的演进与交融。 以生产力标准把握文明发展走向,构建主干知识结构。

3)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即近代化。指的是从农业文明专制社会向工业文明的民主社会演进变化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具体来说,政治上:从专制、独裁到民主、法治;经济上: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工业化; 思想文化上:从迷信、愚昧到科学、理性;社会生活上:从传统、保守到时尚、现代、城市化;对外关系上:从闭关自守到全球化。

4)全球史观:以整体史观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是指从世界分散,孤立到整体。工业文明横向从西欧早发内生型国家向世界其他后发外生型国家扩展,是世界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5)社会生活史观: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从具体的社会生活演进变迁过程来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如用新史观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①从文明史观角度看 A.政治: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确立。 B.经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C.思想文化:促使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思潮产生。 ②从全球史观角度看:促使了全球化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  A.加快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B.促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进入到机器大生产阶段。 C.列强的扩张传播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冲击了落后地区的旧思想旧制度。D.促使了全球化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E.促进了城市化的兴起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④从社会生活史观看 A.促进了城市化的兴起发展。B.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5.指导学生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相对突出的问题。

比如:很多学生都怕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类题目,让学生抽时间去收集此类典型习题,认真分析比较,然后归纳总结。自己找自己做,自己评价,这样提高很快,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然,老师也要去收集一些特别有代表性的专题性题目,帮助学生再认识再提高。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学生的独立处理史料的机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师自己要摆脱,同时引导学生摆脱“历史到时背背冲冲即可”、“史实记住了,考试自然就好了”等传统观念。要清醒地看到,如果学生分析史料方法与能力没有形成,读再多、再熟也可能无法应对当前的历史考试。因此,教师应适当增加学生独立处理史料的活动。比如在课堂中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材料,或将部分教材当做史料,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史料理清,明白共有几层含义,并以简短的语言呈现出来。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对史料就会有感觉,碰到材料,尤其是陌生材料才不会在心理上事先被打败。在培养良好审题习惯及解题规范性上要下功夫,指导学生应试要有策略,瞄准中、低档题,确保基本分,攻坚难题力争上台阶。浏览试卷,绕过考查心理品质的难题前置,努力做到先易后难。加强限时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和效率。要求学生解题规范。

6.关于选修模块教学

今年高考历史改革无关痛痒,不过是删掉了三道历届既不学也不做的选做题。考试大纲只把三本选修教材纳入全国卷的考试范围,从中选做一道,分值为 15 分,第一问为6分,第二问为9分。我们一般选上选修一改革部分,主要涉及中外重大改革。今年考纲规定的具体考查内容为:1. 商鞅变法2. 北魏孝文帝改革3. 王安石变法4. 俄国农奴制改革5. 明治维新6. 戊戌变法,删去了三个单元内容,减轻了我们的教学负担。要注意正确处理选修和必修的关系:要从宏观把握,选修主要给必修作补充,要融入必修;不必细讲知识点本身,注重规律总结,要格外重视选修题材的立意,仔细研究导言,提炼共性的东西。

从材料上看,高考选修题与教材是好像没有关系,所有的材料都是新的,连续几年高考几乎都不是教材中的内容。例如:全国Ⅰ卷文综第45题近几年考查的改革内容2013年考的是清末新政,2014年考的是魏晋法律改革, 2015年考的是唐代币制改革, 2016年考的是唐代谱牒改革。从考题可以看到,这些改革都不是课本提到过的改革,好像没有关系。但是,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内容与教材或有类似之处,或属于教材大背景中的小内容。上面这些改革,它们与教材中的戊戌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内容有相似之处。因此,碰到陌生的材料,首先心里不要慌,认真分析材料,寻找要点。同时要迅速思考,搜索与题目有关的教材内容,确定答题方向,组织答案。
    从设问上看,大多会明确出现“概括”。这表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是选做题一个十分重要的考查项目。所以要注意总结这些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找到一般性改革所共有的问题。同时可以和政治史相联系。本题一般为两问,第一问主要问改革的背景或措施,这一问相对简单,认真读材料,一般都能答得好;第二问基本上沿袭第一问的问题,主要问采取的措施的影响与评价,一般要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在教学中,可以总结一下答题模式,基本上可以用得上,比如积极方面一般可以这样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xx矛盾,稳定了xx社会秩序,促进了xx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一般答: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危机。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从学生的角度看高考复习)

1.学什么?

我们一般都采取三轮复习模式,三轮复习总体目标:微观上掌握主干、重点知识,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历史特征,基本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答题行文的规范。每一轮复习都要达到相应的目标。第一轮复习: 由线及点——先单元后课,由点及线——再由课到单元,点线成面——课、单元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整体,掌握课标或考纲中规定的基本知识点或公认的常识。第二轮复习:融为一体, 三个模块之间互相融合,按阶段形成通史体系,中外历史之间互相融合。把握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某一历史专题的变化过程和趋势,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儒学的发展等。第三轮复习:限时“模拟”,掌握方法;回归说明,查漏补缺。学会运用基本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等)和基本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联系比较、唯物辩证法等)来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加强历史综合和文综综合。

2.怎么学?

课前先预习,把握难点和重点,课堂上紧跟老师思路,重点解决疑难杂症,提高课堂效率,课后及时复习,及时训练巩固。达到节节清,课课清的效果。

1)基本策略

策略一:熟记史实

历史是最强调背记的学科“贝多芬”(背多分)嘛。为什么呢?历史背记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史实,二是分析。而像政治则主要是分析,对事实的记忆则很少,所以远没有历史难记。不背行不行呢?不妨分析几次历史试卷,看看有多少分是记忆不清丢失的,答案不言自明。事实上,史实不清、审题不细,是历史丢分的两大原因。怎样背记史实呢?

第一,精细读书。要一句一句读,找句号划层次,找史实找结论,除了教材正文,还有导言、注解、图示,还包括历史地图册。历史地图册很多人不重视,但它里面除了地图以外,还有很多其它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所以我比较强调让学生读历史地图册。第一轮复习一定要细心读书,多读多背多思,才有收获。

第二,动手总结。一定要落实到笔头上,因为看和写的感觉完全不同,而考试是写,不是看。有些重点单元,我们曾经尝试过默写,效果非常显著。尤其是第一轮复习,宁可罗嗦些,也要把总结写全,具体操作时,可以有所取舍。

策略二:归纳整理,将所学知识专题化、系统化

归纳与整理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归纳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专题化、系统化。根据各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比如:人类社会历史无论是哪一个历史阶段,都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外交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表现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人类历史打破时间空间界限,分类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史等三大方面。这样的知识归纳分类,集合成一个个专题,理清头绪,便于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一般来讲,首先我们可依据历史知识门类,从纵向重组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历史知识组成一个大专题,然后我们又可以根据内容需要组成一个个子专题。如经济文明史这个大专题,我们可以分为中国古代经济、近代经济、世界经济等三个专题,古代经济按生产部门分类我们还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子专题;按社会制度分类又可分为奴隶经济、封建经济等子专题;从经济制度建设方面,又可分为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子专题。专题复习要特别注意揭示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各专题之间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形成纵横相连,脉络清晰的知识之树。

只要我们平时善于归纳,勤于积累,将许多知识按规律串联起来,复习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策略三:联系知识,融会贯通

历史不可能是孤立的知识点,所以在复习历史时一定要善于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一是纵横联系。纵,是从时间角度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要连贯把握,不可前后割裂开来;横,是从空间角度讲,同一时期同一历史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要学会横向比较联系。二是中外联系。一定要尽可能地做到:复习中国史时把历史现象或事件置于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学习世界史时也要联系到中国。如复习列强侵华史,就要联系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发展的阶段不同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同。再如复习三次科技革命,那就要联系到对中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而中国为什么没能抓住机遇等问题。

2)学会做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一部分  选择

1.审题  历史的选择题尤其是高考题,特别注重对文本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有相应的阅读能力。审题一定要慢,做到“稳、准、狠”。一般来说,做题的时候都严格要求审一遍题得出“谁,什么时间,什么背景,出于什么目的,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这几条信息。读懂材料是核心,千万不要读不懂题干就看选项,不然云里雾里还要回过头来读题,不仅浪费时间,更是打乱做题节奏。另外要积累做题经验:一定要探究历史人物内心的目的,不要看他做了什么,而要看他想做什么。所谓历史主要不过是两方面:人的主观与时代的客观。

2.排除 排除选项按着史实不符(时间,先后顺序等),主体不符,范围不符的顺序逐一排除。当然,绝大部分情况下出题人都会制造一个模糊选项让你在最后两者间徘徊不定。针对这种情况可把选项带入题干看看逻辑是否通顺,无论如何也比看着两个差不多的选项干着急好得多。

第二部分  主观题

主观题方面最主要一点就是思维一定要发散,面广不必深,判卷老师没空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做题之前都要默念一遍政经思科对外等等常见角度,按着套路走。主观题如果材料里有与题目相关的一定占分,所以一定要把材料分层概括,这一点至关重要。

主观题一般3题,全国1卷主观题的40题和选修部分主要围绕原因背景、内容特点、影响作用三大方面设问,同时强调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这提示我们要注重对这些类型问题的方法把握。41题的论文辨析题,不同于传统的问题,更应在方法上进行研究,41题一般是新题型,具体是什么每年都在变,所以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不要惊慌,按着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地回答就行了,如果讲过类似的题型要结合以前做题的常规套路。

第一,要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问题没有弄明白而盲目阅读材料。传统的解题方法是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但如果提供的材料较难,尤其是文言文和翻译过来的外文资料,学生往往难以读懂,无从下手。可是先看设问就不同了,问题往往可以给我们提供相关信息,这样就可以按照“问题信息”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通过分析所设问题,我们就明确了应该回答哪些内容以及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标注、收集哪些“问题信息”,这样做可谓省时省力,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第二,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不仅要读懂材料,也要读全材料,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包括出处,作者,这些都是有效信息。这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要学会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中去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知识点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主干知识点。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进行甄别,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对此必须回忆教材中有关知识,并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最后答案。

第四,呈现答案时,文字表达要注意条理清晰、语言精确,要求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结合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对题目所设问题进行解答。材料处理和知识迁移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材料和已学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书写上,要规范答题,做到书写工整,按序号化段落化和要点化作答。其实主观题并没有多难,只要时间足够,摘完要点分角度,分完角度堆材料,堆完材料再糊满答题框,分数肯定不会低。

无论历史还是文综,时间分配一定要把握好。如果能快速做完选择题,就会有充足的时间细细研磨主观题。当然做题快不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而是要在平时培养一种快速高效的做题状态,速度练出来了,做题一定会比较快,而在考试时适当放慢速度,正确率又会大幅提高。这样考试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不会慌,反正时间宽裕,心态不受影响,能做得完,这对保持良好的应试状态非常重要。祝愿大家明年高考都能取得好成绩。

 

 
 上一篇:月成教育集团教学研究中心近期教研工作总结(第10期)
 下一篇:高考数学答题标准模板

客服QQ:3387796422

地址:合肥市包河区绿地中心C座16层

Copyright ©2008-2016 安徽月成教育集团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16023240号-1

技术支持:青松科技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