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志愿填报的那些事你要知道! |
发布时间:2019-06-24 09:30:11 | 浏览次数: |
6月23日,高考考生成绩和各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就要公布了,6月26日开始分批填报志愿。高考志愿填报又称为二次高考,其难度和重要性可想而知。考得好更要选的好,填志愿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选择大学?填志愿时主要考虑哪些指标?下面这篇文章帮助考生冲刺高考“最后一公里”,迈向理想未来。
准备工作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正式填报志愿之前,考生及家长一定明确相关问题并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让自己在这场几百万人的博弈中取得胜利。 1、正确估分 在所有科目考试结束后,大家可以去看参考答案。在最短的时间内预估出自己的成绩。尽管你看到的答案因为版本不同,可能有差异,但差异不会太大,几乎可以预算出自己的成绩。这个时候,做一定预估,你心理就大概知道自己的情况了。
2、提前参考往年录取分数线 预估分数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大面积搜索数据。不要只看最近一两年的数据,你可以参考最近五年的数据,做分析,预测今年分数的大致走向。 在分数和位次出来之后,就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工作。首先根据自己的名次找出去年相同名次对应的分数。 例如2019年理工类名次是4500名的赖清华同学,发现2018年理工类排位在4500名的分数是605分。那么,赖清华同学就可以用605分来对比目标院校各专业2018年的录取分数,衡量各个学校以及专业的录取可能性。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转换呢?因为由于试卷难度的关系,每年的总体分数情况会出现一定的变动,所以单纯比较分数会有相当大的误差。分数转化为排位之后,可比性就比较强。 那么,排位为什么又要转化为去年的分数呢?因为各个学校在公布往年录取成绩的时候往往只给出成绩,不会给出排位。因此,需要将今年的位次对比去年的位次,然后转化为去年的分数来使用。
找到对应的去年分数之后,就可以评估各个学校、专业录取的可能性大小。那么,就可以重点考察在这一个分数段的院校。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学校及专业近年的排位那就不用进行转化,直接用排位来作为参考。 在参考去年分数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要注意,比如分数的稳定性(是否有大小年)、专业投放情况、计划数等,这些因素都需要我们在参考的过程中综合考虑。
3、找对工具用对方法 志愿填报本身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信息量大而复杂,准备时间短,更加需要考生和家长用对方法,找对工具,解决志愿填报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志愿选择。 一是搜集目标院校资料,了解招生政策,熟悉有关规定,熟读目标院校招生章程。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需要重点了解其办学性质(公办还是民办)、办学地点、录取模式(专业级差、分数清、专业清)、身体限制等内容。 二是查询目标有关院校、专业近几年在各批录取分数和录取考生的位次情况。院校历年录取分数(或线上分数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院校录取的难易程度,提前了解目标院校历年录取情况对考生填报志愿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考生们可以通过查询院校官网、当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查询了解相关信息。
4、熟悉文件了解专业 当地招生规定、院校情况及录取规则等,是考生填报志愿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作为考生,熟悉了解这些规定以及省高招办组织编发的一些相关资料,是高考生们在填报志愿前的必备准备工作。 熟悉完规定后,就要对自己所倾向选择的专业、院校,做个详细的了解。 一是了解院校各学科的具体情况,是否为本校重点学科,师资力量及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二是清楚去年在本省的招生院校各专业的计划数,近几年各专业在本省招生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 三是了解目前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同时对未来各专业就业形势有所了解; 四是相关专业对身体健康状况的特殊要求,考生要合理规避限报专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五是明确自己的强项科目和稍弱的科目,考虑相关科目成绩; 六是专业收费情况。
5、综合考虑慎重填报 在做好上述准备后,就该填报志愿了。在填报过程中,要结合之前的准备工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首先要选好第一志愿院校,不管哪个批次的第一志愿院校都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是注意其他志愿院校,在第一志愿院校没有录取时,其他志愿院校就非常重要了; 再次是积极慎重填好服从调剂栏,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最后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即家庭状况、自身情况、经济条件、不同地区院校录取分数的高低,对区域进行选择等。
选择向导 一般来说,志愿报得是否成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示来表达: 志愿报得好=专业好+学校好+地域好+就业好 同样的高考分数,你可以选择学不同的专业,上不同的大学,到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就业前景。因此,报志愿时,专业、学校、地域应该如何排列组合?特别是当三者不可兼得时,应该如何取舍?哪个优先?这既是报志愿的重点,也是报志愿的难点。但这又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需要考生和家长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这里给考生和家长建议以下“四个优先原则”,仅供参考。
职业优先原则 适合职业理想明确的考生 此原则最适合那些职业理想非常明确的考生。例如就是想当老师、或医生、或会计、软件设计师……等等,那么报志愿就应该从这一职业出发。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职业理想是中学英语老师,那么: 第一步,找出与这个职业直接对口的专业,即英语专业。 第二步,找出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 学校太多了,怎么取舍? 首先是用分数取舍,即重点关注自己的高考分数有可能达到的院校,包括那些可上可下的大学,除此之外,与自己分数不匹配的更高或更低的学校就可以不予考虑了。 其次是分类取舍,开设英语专业的大学很多,类别有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综合性大学等,请按照哪类大学毕业后更容易当上中学老师进行排序取舍。 如果考分足够高,直接报考提前录取批次的教育部所属的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这样,本科毕业后,就直接分配回生源所在地做中学老师了(具体见各招生大学的免费师范生招生简章及各省与考生签订的具体协议) 或者,分数能上“985”名牌大学的话,那么,就选你最喜欢的大学,报考与中学课程相关的专业,再努力考过教师资格证书,提高做教师的综合素质,毕业后也可以通过应聘的渠道当老师。现在,很多名牌中学也开始面向“985”等名校招聘优秀毕业生,但是,非师范名校毕业生当中小学老师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如果你分数一般,只能上一本的省属大学,甚至是二本的学校,建议你报师范类,这样,离教师这个行业会更近些。 第三步,找出你所喜欢的未来就业或读书的城市。 第四步,通过优选,进行排列组合。 职业——专业——学校——地域;或者职业——专业——地域——学校。最后,按照高考志愿表的要求,排列出学校的顺序和每个学校第二、三、四等其他专业的顺序填表即可。
专业优先原则 最适合以下三类学生 专业特长明显的考生 例如,就是喜欢数学、或物理、或外语、或经济、计算机……等等。那么报志愿时就要从这些学科相关的专业出发,在分数有可能达到的范围内,进行排列组合。如:专业——学校——地域——职业,再根据孩子其他方面的个人喜好,进行优选,最后,按照志愿表的要求,排列出学校的顺序和专业的顺序即可。 高考分数较低的考生 如果你的分数只是能考取一般应用型大学,特别是民办学院或者高职(专科),那么专业就比什么都重要了。第一,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第二,选择技能性强的,最好不选择没有门槛的专业。也就是说,当你毕业后求职找工作时,你的学校没有竞争优势,靠的就是这专业的一技之长了。 学校优先原则 此原则最适合那些专业特长不明显,什么专业都好,或什么专业都不太好的考生,其实,这样的学生是大多数。 成绩优秀,没有弱科的考生 如果孩子的成绩优秀,没有弱科,总分能上名牌大学的话,那么报志愿时就要遵循学校优先原则。因为,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毕业学校的评价,实际是有等级标准的,在招聘时,经常会有单位对毕业学校有硬性要求,越是人人都向往的单位,越是如此。 成绩中上,各科均衡的考生 这样的考生,什么学科成绩都不突出,没有最强的,也没有最差的。往往什么专业都可以,那就把学校放在首位吧。 总之,本科是你的第一出身,一辈子也无法改变,因此需要倍加重视。当学校与专业不可兼得时,如果能上名校,专业可不必太纠结。因为,学什么不一定就做什么,即专业与职业并非一一对应。另外,你打算本科毕业就工作吗?这一切,上大学和工作后都还存在很大的变数。
地域优先原则 在职业、专业、学校等方面无特殊要求 在哪里上大学真的很重要!无论是文化底蕴,经济活力、政治视野、同学人脉、还是就业机会,大学四年绝对会影响你的一生。难怪莘莘学子对自己理想大学的所在地都有惊人相似的排序,首先是北、上、广、深等国际大都市;其次是直辖市、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以及等非省会的如厦门、青岛等国内中心城市,还有西北、西南、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三是不发达的地区的省会城市及沿海地区的非省会城市;最后才是不发达地区的非省会城市。 所以,越是热点的地方,同类的专业和学校录取的分数就越高。因此报志愿时,专业、学校和地域三者都能兼顾、都能满意的考生实在是幸运的,但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三者是不能同时满足的,究竟该怎样取舍呢?还请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参考“四个优先原则”进行排序组合。 |
上一篇:哪些专业被亮“红牌”?今年报考时注意避开! 下一篇:分数不高怎么办?可选这些性价比高的大学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