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动态

客服热线:
客服QQ:3387796422
地址:合肥市包河区绿地中心C座16层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动态 >>  教研动态
浙江小学生戴“头环”监测走神,教育需不需要“紧箍咒”?
发布时间:2019-11-04 09:47:18 | 浏览次数:

新闻热点

据报道,浙江金华一所小学,让学生戴着头环上课,以监控是否走神。这个头环号称可以检测脑电波,评判学生上课、写作业时是否集中了注意力,并给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情况打分。学校老师则会把这个分数像考试成绩排名一样发到家长群里。这款产品自称来自MIT和哈佛等知名研究机构。一些老师学生认为这件产品提升了学习的专注程度,但也有不少人质疑:黑科技产品应用于课堂,需要科学和伦理的双重核验,确保安全有益。



小学生不认真,“智能头环”第一个知道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小学生带上这个设备后,传感器便会通过三个电极检测到佩戴者的脑电波,从而评判学生是否集中注意力并打分——



上课专注就亮红灯,上课走神就会亮蓝灯,接触不良或者没联网就亮白灯。



同时,“注意力分数”会像考试成绩排名一样,以每10分钟一次的频率被发到老师电脑和家长微信群里,以供他们掌控孩子的上课状态“好不好”。

在采访中,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就表示:“如果自己被发现分数太低的话,回家后就会遭到远程监控的父母惩罚。”

有人质疑给孩子带上“紧箍咒”一样头环的必要性:“如果要靠黑科技来来集中精力上课,那老师讲的课是有多无聊啊”;

有担心监测到的数据去向的声音,关心“注意力分数”被上传是否侵犯到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也有神经学专业人士质疑其原理,称智商税成分大于科技含量。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Theodore Zanto博士表示,脑电波本就是一项尚不完善的新技术,如今多出现在医学研究中,能否大面积运用还有待商榷。

更别提,浙江小学的这款只用到3个电极的超级简易产品,在电极的通信状况不好,或孩子们感觉痒、烦躁、误碰的状态下,数据又都会被干扰误读。

事件最新进展是,由于引发的舆论热议过大,金华当地教育局决定暂时停用相关设备。


学习利器,还是紧箍咒?

“紧箍咒”,是戴上头环的学生对它的评价。

这背后也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它们还会出现在课堂中?

或许跟新技术周期里的鱼龙混杂多有关系,而且教育是国内家庭的头等大事,家长焦虑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诸多真真假假,甚至满怀争议的AI智慧课堂、AI辅助教育产品,不断被地方中小学校应用——不管学生喜不喜欢,家长接受度挺高,认为这是对孩子前途负责。

比如,贵州10多所中小学的学生穿上能精准、及时记录他们的出勤活动的“智能校服”,只要身着这套校服,学生进出校门的准确时间就会自动发送给学校老师和家长。



再比如,浙江省重点杭州第十一中学,将名为“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科技应用于课堂教学,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对学生课堂行为实时分析等等。

更多网校和课外辅导公司,也都提出双师课堂中AI如何发挥作用。

只是行业落地探索期内,鱼龙混珠、泥沙俱下,哪些应用合理、哪些应用经过了程序论证,并没有完全公开透明化。

网友看到会批判,但学生家长的态度是,不仅支持,甚至欢迎,就因为“有效果”。

但这样的方式,真的能提高心智吗?真的能培养创新人才、诺贝尔奖得主和改变未来的科学家吗?


这届学生没有“走神自由”

学校家长的一致叫好,与学生们的抱怨吐槽的对比,反映出的是一个在中国教育中积患已久的问题——

身为学生,到底有没有“走神”的自由?或者说,到底有没有在紧张应试学习中稍加喘息的机会?

比如,曾因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引发争议的中国药科大学校领导就曾表示,教室是公共场所,监控学生不仅不涉及“侵犯隐私”,更是理所应当:

“为了(敦促)学习,你还抱怨,请问你还是学生吗?”

而智能头环的发明者,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韩璧丞也表示,他们研发此产品是为了打开教学的黑箱,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真实的反馈。

同时不解与网络上有关“监控学生”的负面评价,称“学生不应对真实数据感到恐惧”。

无疑,通过头环把学生成绩与课堂投入程度进行强关联,一定是便捷了学校管理的;

同时,呈现出一个赤裸裸的注意力指数,也解决了很多家长“管孩子不知道从哪儿下手”的痛点。



但问题是,被戴上头环的孩子们是一个个稚嫩而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着用一堆检测指标来做评估的机器。

先别提头环是否有收智商税的嫌疑,用冰冷的数字简单粗暴地判定孩子的专注程度,这件事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它忽视了身体状态、兴趣爱好和老师教学方法等影响专注力因素的多样性;

也忽视了人不可能永远高度紧张,发呆走神正是大脑需要休息体现的基本道理。

更何况被监控的,还是一群天性禀赋都不尽相同的小学生。

教育是一件传递尊重和人类文明的活动,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社会行为,其中奥妙绝不是“统一标准”四个字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们,早就告诉过后人:

有着天马行空创造力的孩子们,需要的是因材施教的尊重培养,而不是偷懒式的纯粹机械化知识灌输。

甚至是前两天,马云在谈到对未来教育的看法时都表示:

“学校要像丰富多彩的动物园,而不是养鸡场。要把每个孩子培养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否则无法和机器竞争。”

但吊诡的是,反而是科技文明越发展,家长望子成龙的焦虑越急切,很多教育手段才变了味儿。

从视频监控,到面部识别,再到脑波监测……

高科技手段逐渐成为中国课堂管理的“好帮手”,也让亲眼目睹孩子一举一动出现在大屏幕里的我们,起了一身又一身的寒颤。

问题是,当逼孩子背负着外界“等着你犯错”的不信任感,从进入教室的那一刻就被迫成为了有色眼镜下的“问题少年”,然后按照学校的统一指令木讷地行动,一步也不敢错。

这又真的是教育本身应该有的面貌吗?

尊重天性,才是教育的根本。

 
 上一篇:熬得住,出彩;熬不住,出局!致正在奋斗的你
 下一篇: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往届毕业生都去了哪?

客服QQ:3387796422

地址:合肥市包河区绿地中心C座16层

Copyright ©2008-2016 安徽月成教育集团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16023240号-1

技术支持:青松科技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