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动态

客服热线:
客服QQ:3387796422
地址:合肥市包河区绿地中心C座16层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动态 >>  教研动态
关注考纲变化 从容应对高考
发布时间:2016-11-12 13:11:30 | 浏览次数:

2017全国卷语文学科备考复习研讨会主题报告

写在前面的话

2017年是安徽省高考回归全国卷的第二年,走过了迷惘和不适,送走了期待和向往,新一轮高考又将如期而至。日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经出炉,考纲在内容上有了修订和变化。这既给我们备考提供了依据,同时又提出了难题。所以,研究考纲和近年来课标卷的命题思路、试题形式对科学有效地备考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就此做了几点梳理和思考,以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一、课标卷的命题思想与规律探究

(一)命题传承:稳中求进,不断改革创新

【总述】维持稳定是高考的保障,发展创新是高考的宗旨。近三年全国课标卷Ⅰ的试卷的结构、考查的内容、题目的难度、各板块的题型、试卷的阅读量以及分值的设定,都表现鲜明的稳定性。但在稳定的前提下,仍然有创新变化,既有试题内容上的变化,也有上命题形式上的创新。

2014年有4处变化:

一是文言实词的考查变为合成词的考查;

二是删除了人物性格品德的信息筛选题,改为断句题;

三是名句默写改为根据语境理解式填空;

四是成语改为近义词的辨析。

2015年有4处变化:

一是文言文阅读取消了对实词的考查,换成对文化常识的考查;

二是诗歌鉴赏题中加入对课内古典诗词的对比,加强了对课本的重视;

三是传记阅读材料由他传改为自传,内容由叙事性变为学术性,难度加大;

四是作文首次由原来的自选文体变为书信体,并且出现任务驱动型作文。

2016年有3处变化

一是取消了排序衔接题,而改为选填关联词语;

二是成语辨析题,由四选一变成六选三,涉及的成语增加到六个;

三是全国Ⅰ卷作文考查采用了多年未曾出现的漫画题型。

【分述】

1.论述类文本阅读


近三年全国卷论述类阅读考查

2014论述文:王晓旭《美的奥秘》                       悲剧美学   

2015论述文: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古代金融

2016论述文: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殷墟考古


 

从材料选择看:论述类文本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选文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

同时注意选文的简明精炼,条理清晰。所以虽然专业化较强,但学生阅读起来并没有太多的障碍。

如:2016年全国卷I《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由5个自然段构成:

1段介绍什么是甲骨文,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后面的4个段落分别从“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使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四个不同角度阐发了甲骨文发现的巨大影响。由于四个段落的首句均为观点句,便于考生快速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

再如2014年全国I卷《美的奥秘》。全文共5段,依次分析了“悲剧的产生”“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原因”“悲剧审美价值的载体为何只能是艺术作品”“悲剧成为审美对象为何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的价值”等5个方面的问题。文章层次清晰(产生、原因、载体、形式、价值),便于理解。

总体归纳,近年论述类阅读选材特点为题材具有文化性、观点具有专业性、文本具有丰富性、阐释具有条理性

再从考点覆盖看: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型上近三年均为三道选错误项的客观选择题,形式相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2.文言文阅读


近三年全国卷I文言文阅读篇目

2014文言文:《旧唐书·于休烈传》    

2015文言文:《宋史·孙傅传》 

  2016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  



选材特征:都是选自二十四史,材料的字数在600字左右,都是节选,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传主都是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人物特征表述全面,大都才能卓越、性情刚直、直言敢谏、忠君爱国,但也不回避其短。今年节选文本既有曾公亮兴修水利、为政有能声、通晓典章制度、止息边地事端、接待辽使不辱使命等事迹,也有其生性吝啬、为子孙谋划等方面的内容呈现。

题型比较: 


近三年全国卷I文言文阅读题型

2014文言文:4实词、5断句、6概括分析、7翻译 

2015文言文:4断句、5文化常识、6概括分析、7翻译

2016文言文:4断句、5文化常识、6概括分析、7翻译



6、7题三年考点相同,第6题为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第7题为句子翻译;变化在4、5题,取消了对实词的考查,增添了文化常识的内容,此题的设置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大背景有关。但由于考生平时重视不够,积累不多,本题得分情况并不理想。从列表上看,全国卷好像取消了对虚词、实词的考查,但事实上命题者将它们放在断句、翻译中进行综合考查了

  3.古代诗歌鉴赏

年份

作品

体裁

8题考点

9题考点

2014

《阮郎归》无名氏(一说秦观)

宋词

考查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抒发的作用。

诗中人物动作描写的作用分析。

2015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

唐诗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考查写景的角度

尾联表达的感情及对全诗抒发感情的作用?

2016

《金陵望汉江》

唐诗

景象及其作用

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选材一般在唐宋诗词中,作者大都是考生熟悉的著名诗人,但也有个别诗人比较陌生甚至是无名氏。题基本定型为两道小题,分别为5分和6分。一般选用独立的一首格律诗,偶尔也会节选较长的古体诗。

命题更重视整体理解,考点综合考查。考查角度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是比喻、拟人、对比、衬托、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为主,对诗歌语言(“炼字”)、形象把握以及观点评价也会偶尔出现在试卷中。近年来有两诗比较鉴赏的苗头,值得复习时注意。如2015年全国Ⅰ卷,题目要求考生将选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再如2016年全国Ⅲ卷,要求与辛弃疾的《破阵子》进行比较。

预计2017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鉴赏范围应以唐诗宋词为主;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不失为一大热点。

 4.名篇名句默写

2014-2016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

年份

试卷

出处、作者及朝代

2014

全国卷I

①《离骚》屈原(先秦)②《蜀道难》李白(唐)③《春望》杜甫(唐)

2015

全国卷I

①《离骚》屈原(先秦)②《使至塞上》王维(唐)③《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

2016

全国卷I

①《劝学》荀子(先秦)②《出师表》诸葛亮(三国)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宋

今年默写题仍为理解性默写,就是将对诗文的理解与默写巧妙结合。从默写内容看,与去年“初中两句,高中四句”相同;从考查时代看,分别涉及先秦、三国、宋;从文体看,考查文和词,且“文”的比重很大。但所有内容都在《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64篇的范围内。

 5.文学类作品阅读

2016年全国卷I的文学类文本是《锄》,命题者在设题时,把重心放在了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上,体现了“稳”字。第(1)题“五选二”,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人物性格及小说主题,这些都是鉴赏小说的基本要素;第(2)题考查小说题目“锄”的寓意,有一定难度。第(3)题考查一些词语连续运用的作用,这在过去的考题中颇为少见,难度较大;第(4)题探究题,以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作为切入角度,探究小说主人公六安爷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探究小说的主题。

从试题的整体难度看,比去年《马兰花》的文本、题目的难度要大。值得重视的一点是,人物形象是课标卷的考查重点,命题形式极其稳定,但一般在第(2)题或第(3)题中出现,今年却放在探究题目中,能力层级也从鉴赏变为探究。

 6.实用类文本阅读

全国课标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直以来都是人物传记类的文本,起初只是单篇阅读,近年来演变成“传记+相关链接”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式。

一般选取中国现当代知名学者、文人、科学家、企业家或英雄人物的传记来命题,偶尔也选外国科学家或英雄人物的传记故事来命题。

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对应,传记文章也是设置一道五选二的多选题、三道简答题,分值依次为5、6、6、8分。

主要考点为“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也有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偶尔也像文学作品一样要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的情形。其他考点基本不涉及。

相对而言,如果传记类文本里不含有过多的名词术语或纯理论的阐述文字的话,那么传记类文本阅读难度要略低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但2017年高考考纲已发生变化,两类文本都是必考,题型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都要精心准备。

7.语言运用题

2013-2016年全国Ⅰ卷语言运用题考查形式

 

 

13

14

15

16

17

2013

成语判断正误

病句辨析

语句排序连贯

补写恰当的语句

写出标志的要素及寓意

2014

近义成语辨析填空

病句辨析

语句排序连贯

补写恰当的语句

描述构思框架

2015

近义成语辨析填空

病句辨析

选句填空

补写恰当的语句

写出标志的要素及寓意

2016年

成语判断正误(6个句子)

病句辨析

选择虚词填空

补写恰当的语句

描述构思框架

语言运用题今年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出现不少变化。

13题是成语题,连续考了几年近义成语的辨析填空,今年在命题形式上出现了变化。题目给出六个句子,每句中有一个加点成语,要求选出3个使用正确的成语。

15题,题型出现变化,虽然仍是考查语言连贯,但以填写关联词的形式考查,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第17题,比较发现,图文转换交替变化,游走于案文转换与表文转换之间。如:2013、2015年考查图案转换成文字, 2014、2016年考查图表转换成文字。

当然,语言运用历来是命题人的试验田,为了照顾考试大纲上语用题的各个考点,除了在已有的考查题型上兼顾、融通外,还要有所创新,有所轮空,有所轮现。因此,建议在句子仿写、句式变换和语句排序连贯等考点上也应适当作些研究和演练。

8.写作题

全国课标卷的作文题的价值取向有着以下几大特点:一是关注现实生活,切合考生实际认知水平;二是紧扣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传承真善美正能量。

一般都采用材料作文形式,或一个故事,或几段对话,或人物比较,或动物启示,或漫画对比。材料大都具体鲜明,通俗易懂,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有利于体现高考的公平性。但是,这类作文题目又不是以前的话题作文,其开放性与限制性却是辩证统一的。由此可见,全国卷的作文试题一以贯之地坚持了持中守正、平稳过渡的命题原则,体现了稳的特点。但同时也基本摆脱了话题作文的思维局限,突出了任务驱动的原则,十分巧妙地把握了开放性和限制性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关照各地各类考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有利于彰显高考的选拔功能。       

(二)试题选材:关注现实,素材贴近生活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近几年高考试题积极贯彻了这种理念,强调回归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实际生活,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一时成为热闹话题,这在高考试卷中也屡有体现,如2014课全国Ⅱ卷《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2015全国Ⅰ卷涉及《食品安全法》的修订。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突飞猛进,全方面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在2015全国Ⅰ卷“电子商务的价值解说”中也有体现。除此之外,2016年全国Ⅱ卷提到的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等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今年全国Ⅰ卷的文学类阅读文本《锄》,这篇小说关注现实生活,写的是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较量,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沦落,人们失去土地的失落与迷茫,与当今城市化进程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三)价值取向:立德树人,思想积极向上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希望选拔出来的青年是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一代人。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之后,高考语文将进一步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考查,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

 其一,通过从优秀文学作品中选取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材料,引导考生正确理解试题背后呈现出的积极价值取向。文言文阅读取材于《宋史·曾公亮传》,传主曾公亮兴修水利、为政有能声、通晓典章制度、止息边地事端、接待辽使不辱使命,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传记人物涉及到科学家(袁隆平、谢希德、玻尔)、艺术家(黄宾虹)、军事家(陈纳德)、学者(朱东润)、作家(陈忠实)等,用心品读,自会发现这些名人都可以成为时下青年人学习效仿的榜样。其二,加大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査力度。除古诗文阅读题外,表达题中也注意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古代小说、广西传统文化、太极拳、中国结、旗袍、国画、剪纸等。其三,蕴含依法治国理念。如曾公亮“谨绳墨,蹈规矩”,漫画材料的奖惩、子女举报父亲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对法律、法规问题进行思考、感悟和生发。 

(四)考查方向:辩证理性,能力素养并重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逐步弱化对字词的机械考查,承续了往年全国卷的优点,注重考查语文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审美探究能力,以凸显学生语文底蕴。

如:近三年作文题,都重申了辩证与理性。

2014年新课标Ⅰ卷——规则很重要,但当事物成熟到一定程度,打破规则同样需要呵护。(转折、让步)

2015年新课标Ⅰ卷——面对亲情,宽容固然重要,但原则不可违背。(有条件、有转折)

2016年新课标Ⅰ卷—— 评价和奖惩固然很重要,但不可简单粗暴,标准要有相对性。(转折、让步)

素养与能力的考查也体现明显。如2016年全国Ⅰ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为探究题,以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作为切入角度,引导考生探究小说主人公六安爷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探究小说的主题,难度大,要求高。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补写题,重点考查考生的逻辑分类和语言表达能力,该题很强调话题集中、意思完整、叙写有序、语脉相连和措辞贴切,对考生能力与素养的要求也同样很高。

二、2017年高考大纲内容的变化与思考

今年10月初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了《关于2017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发布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的修订内容。因为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是推进考试内容改革的切入点。它的变化将代表着高考的风向,释放出2017年高考的相关信息。所以,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现将其中的内容变化情况整理如下,供各位参考。

(一)总体变化

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化考查内容,调整选考模块,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3.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4.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二)具体比对(与2016年考试大纲比较)

 

2016年考纲

2017年考纲

变化说明

考核目标与要求

①前言说明(修订依据)。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

     增加了修订依据的说明。

②、能力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①、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三个层级后面增加了“要求”的说明。

 

②、在“探究”层级中增加了“在创新性思维方面”的修饰词语。

考核范围与要求

①、前面说明性文字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增加了“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的说明。

②、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2.分析综合 C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分析综合C

⑵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①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改为 论述类文本阅读”,并增加了概念的界定和阅读侧重点的说明。

②“分析综合”考点要求中删除了“把握文章思想”的要求,并将原来的(2)(3)合并为第(2)点,增加了“(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点要求。

③、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为选考(二选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为必考内容。

不再分“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前面说明)

2.分析综合C

(2)分析作品的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分析综合C

(2)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①、在原有的能力层级中增加了“理解B”的层级要求。

②、“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前面说明中增加了“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的要求。

③在“分析综合C”的(2)中删去“基本”和“主要”的限制性词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分析综合C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分析综合C

(3)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①、在原有的能力层级中增加了“理解B”的层级要求。

②、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调整了文本样式的排列顺序,并增加了“。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删除“分析综合”(3)中的“基本特征”中的“基本”一词。

④、古诗文阅读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理解B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3.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①、“理解”能力层级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点要求。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第(1)点增加了“整合”的二字。

⑤语言文字运用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4)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5)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①、将原来第(1)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调整到最后一点。

 

②、将原来的第(4)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与第(5)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合并为一点(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⑥、作文

基础等级(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基础等级(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删除“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的注释。

 

 

(三)考纲内容变化的理解与思考

综合以上分析,修订后的大纲,内容上有删除、有整合、有调整、有增加、有补充。变化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相比2016年,今年考纲的考查内容总体有所增加,考核要求更高,考试难度也会有所提升。

1.强化了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了语文学科本色特征。

    大纲总纲部分中说:“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增强基础性、综合性”是高考的重要导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特性之一,掌握一种工具,其基础知识是必备的前提,也是对当今语文教学轻视基础知识的矫正。

如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有关“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就是回归议论文的基础知识的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增加“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也是如此。

2.取消名存实亡的选考,强化多元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延续整整10年的“选做题”终于在2017年高考中“终结”,这是本次考纲修订的最大亮点,也是最大热点。

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更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累,很难“速成”。 因此,历年高考选“文学类文本”的考生很少,许多学校也都不重视“文学类文本”的教学,甚至基本放弃这方面的学习。而从人才培养的语文综合素质要求看,不光要有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信息筛选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要有审美鉴赏的能力。所以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次考纲修订把两类文本的二选一形式,改为都是必考,意义重大。这不但能对考生素质做更全面的考查,也将对一线教学中存在轻视文学审美教育的倾向起到纠偏作用。

3.完善考点要求的表述,考核目标和要求更科学全面。

     比如修订后的考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探究”这四个层级后面明确加上了“要求”说明,使考核的目标性更强,范围更清晰。注意这些细微的变化,我们的复习备考便有了具体的抓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再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分析综合”层级(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与表现手法”,相比2016年考纲,删除了“基本”和“主要”两个限制性词语,这也许在暗示考核的范围扩大化,全面化,所以复习时要注意对这些知识点广度与深度的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分析综合”层级(3)也是如此。这些表述上的细微都值得关注和推敲。

三、2017年课标卷备考建议

2017年考纲的修订必然会给我们的备考带来冲击。本学期开学已两个多月,一轮复习也在紧张有序地推进。但是新考纲的出台以及相应内容的变化也给我们的备考带来了挑战和难题。以前的计划可能要调整,以前的方法可能要改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新考纲内容仍然稳定为主,变化为次。在考试要求上,共性仍是主流。所以面对变化。我们要能发现其中的“新”,切忌大而化之;重视其中的“变”,切忌过度解读;守住其中的“稳”,切忌舍本逐末。策略上要陈中出新,新中求稳,稳中求准。

(一)、脚踏实地,稳步推进。

考纲有变化,但是考试知识范围仍与去年一致。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根本,夯实基础,突破难点,提升能力。稳步推进,以不变应万变。

1.科学安排,有序推进,效率最大化。

高三全面复习之后,我们一般都会选择一本综合复习资料。但是如何安排上课的内容和进度。要视学情而定,而不能囿于资料的编排体系。比如可以打破大部分资料“论述类文本”或“语言运用”开篇的形式,先从复习“古诗文”开始的形式,或者把作文训练分解穿插于专题复习之中等等。同时要有序推进,阶段清点。在具体安排中,不仅要有“轮”的意识,更要将其分解落实到“月”“周”,甚至有时要有“日”的概念,要惜时如金,做到日清周清月清,日进周月进。

2.全面覆盖,强化训练,备考精细化。

一轮复习,耗时最长,因为一轮复习主要是梳理考纲考点。这一阶段的训练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囫囵吞枣会后患无穷,备考时要紧扣考纲,广泛撒网,逐点突破,不留死角。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一些考点虽然过去全国卷试题中没有出现,但不代表明年不会考,再说虽没有单独设题,也可能体现在综合考查中。比如文言文阅读中实词和虚词就综合在翻译题中考查,字形、标点符号会在作文中体现。

在全覆盖的同时,要突出课标卷中稳定题型中的考点的考查,如语言表达运用中成语、病句和连贯的考查,需强化训练,而对如字音、字形等可落实在平时训练中。尤其要关注课标卷中近两年出现的新题型,考点虽不变,但备考方法上要有变化,陈中出新。

3.定位指导,精益求精,答题规范化。

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一定要让学生的能力最大化,把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分数,所以答题的规范性尤为重要。我们在指导学生时,要引导学生树立“争分”思想,根据分值确定要点,揣测命题思路,力争多得分,理解的题尽量不丢分。具体训练时,要求学生多揣摩高考真题设问方式和答案要点。教师讲解时,不仅要注思路分析,更要注重答案的完整表述。通过这些努力,让学生在答题时规范、实用,争取多得分、得高分。

(二)处变不惊,依纲应对。

考纲有变化,考试形式肯定会有相应的改变。所以我们一定要研读考纲,重视其中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唯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处变不惊,科学应对。

1.重视变化,关注现代文阅读的新要求。

在新考纲修订内容上明确提出“适度增加阅读量”;“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的内容。修订内容总体四点变化中,有三点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代文阅读有关。所以,毫无疑问,今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有变化,也将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和难点。

1)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2年到2016年,论述类文本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选文一般在1000字左右。从近五年考查的篇目看,社会科学类文本占主导,自然科学类文本只是偶尔出现。

考点安排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必考点。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灵活,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比较。

修改后的考纲在对论述类文本的目标和要求也有明确的变化。表现在两点。一是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改为“ 论述类文本阅读”,并增加了“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概念界定和阅读侧重点说明。二是“分析综合”考点要求中删除了“把握文章思想”的要求,并将原来的(2)(3)合并为第(2)点,增加了“(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点要求。

所以,我们在组织复习时相应的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注重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的政论文的理解和分析。另外,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考点要求的知识要做到熟练掌握。

2)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从2012年到2016年所选的文本均为小说,并且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外国小说为辅。篇幅在1500字左右。这一题型命题重点在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稳定的角度来说,今年文学类文本换文体样式(比如散文)的可能性不大,应该还是延续以往考小说。但是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会更高,这一点我们在备考时加以重视;对鉴赏评价的考核会有所侧重,可能在探究题里体现。

3)实用类文本阅读

    从命题形式上看,近五年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相对稳定,在文本的选择上,所选的文本均为传记,且传主都是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现当代名人。从题型看,第(1)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题,分值为5分,第(2)(3)题是主观题,分值均为6分;第(4)题是围绕文中某一信息所设的探究题,分值为8分。

命题的重点是围绕传主和与传主相关的事件,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二是利用传记知识作品。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最需要关注的可能是文本样式的改变。修订后的考纲“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调整了文本样式的排列顺序(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并增加了“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另外,还有删除“分析综合”能力层级“⑶分析文本的基本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中“基本”二字的微调。(但在本节开头部分仍然保留了“基本”二字)

“新闻”调整到最前面,取代了一贯处于开头的“传记”位置,再结合增加的“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要求。这是否会预示今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选文上会有所改变,连续考了多年的传记将会被新闻所替代。这都值得我们思考,要在我们实际的复习中有所侧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取消了选考,阅读量一定会增加。所以对学生来说,提高阅读速度会很关键,否则试题可能答不完。

附:新闻类文本的考查点

1、分析新闻的文体特点。2、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新闻内容;理清脉络,把握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把握主旨;研究写作技巧,分析表现手法;分析新闻的真实性;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筛选整合新闻的信息要点;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等等。

2.回归课本,研究考题与课文内容的对接。

高三总复习,许多老师与学生对教材不够重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资料和习题。其实这是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其一,考纲上对考试范围的认定就是以教材的形式呈现的,由此可见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和根本。其二,只要我们认识分析每年的高考真题,一定会发现许多的考题在课本里都能找到相应的对接内容。

比如:

★诗歌鉴赏。

(1).2016年课标卷Ⅲ中诗歌鉴赏《内宴奉诏作》(曹翰)第9题就直接与课文内容对接。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同样题型在2015年课标卷Ⅰ:诗歌鉴赏《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第8题中出现过。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在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很明显,这两题都是直接以课本为依托来命制的。

★小说阅读

1:2015年新课标卷Ⅱ小说阅读《塾师老汪》的第(2)(3)题。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分析:在必修⑤《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题: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阅读课文,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两题的相似度特别高,如果注重课本的学习研究,完成考题应该难度不大。(同样题型在2015年新课标卷Ⅰ、2016年课标卷Ⅱ小说阅读中均出现过,分别分析《马兰花》中马兰花、《战争》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3)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分析:本题更是直接与课文相对接,必须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完整解答。其实小说阅读的许多考查都是以课内知识来解决课外问题。比如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的特点,主旨的理解等方面的考题。都可对接到课文中的例子,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都是极好的小说阅读的范例。如果我们合理迁移,巧妙对接,对复习应考来说,相信是有效果的。

★文化常识

在考纲没有明确规定之前,2015、2016年已连续出现此类题型,现在考纲明确把此内容纳入考试范围,那么2017年高考一定会再考文化常识。但是这块内容繁多庞杂,如果我们将高考文言文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梳理出来,让学生去记,应该是有些效果的。只是先不论我们能否梳理得全面,毫无遗漏,只单说学生背诵的过程就是可想而知的枯燥。那么如果我们将它们分解到课文中复习呢?毕竟,考纲上明确写到“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既然是“常见”就不应该是偏、难、怪的知识。所以,书本上常识要加以重视。比如:必修5“梳理探究”中的《古代文化常识》一文。另外,一些文言文注释要加以重视,如复习《张衡传》《陈情表》,可以说说有关官员官职或地位变化的词语(征、辟、拜、出、转、调、徙、除等);复习《游褒禅山记》最后一段的注释,可以了解到古人称谓的习惯及姓名字号的讲究;复习《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可以巩固“修禊、二难、三秋、四美”等词常识。

总之,高三总复习时,课本不能丢。既要对旧有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与归纳,又要在教材中找准高考考题的生长点,找出教材与考题的接榫点。这样复习,才能事半功倍。

3.突出重点,强化写作能力的培养

年份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

2012

材料

作文

“修船工”的乐于助人与“船主”的知恩必报

 

 

 

 

2013

材料

作文

 切割钻石——经验、技术与勇气材料

材料

作文

同学关系

 

 

2014

材料

作文

山羊过独木桥——遵守规则和打破规则材料

材料

作文

禁喂食动物——自立自强

 

 

2015

任务

驱动

 举报父亲开车接电话——亲情与规则任务

任务

驱动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学术先锋,大国工匠,追梦一族

 

 

2016

漫画

作文

 考试分数引发的思考材料

材料

作文

语文学习材料

材料作文

小羽创业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课标卷作文材料都直接或间接地扣住社会热点,散发出强烈的人文气息,呈现出以下的命题特点和要求:

作文的教育功能被强化;考查思辨能力得到普遍重视,论述文写作比较普遍适用;题目及作文内容更为关注生活、社会;材料作文成为主要题型。

作文题型——从“全命题”逐步向“半命题”“去命题”转换,为考生留下了开放的思考空间。

文体发展——以客观再现、复述为主的“记叙文”和以预设观点、举例实证的传统应试“议论文”,渐渐被自主思考、独立判断的“评论文”所代替。“议论文”往往或明确或内在地限定考生的思想观点,要求其恪守一贯“正确”的价值立场、“高尚”的情趣,需要按照摆事实(提出论点)、讲道理(升华观点)的逻辑链条来展开全文,带有明显套路化倾向。 “评论文”写作,题目下面给出的话题或者材料是开放的,其中思维空间开阔,考生可以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辨而表达一己的个性思考。

作文内容上更偏重于重理性、重评论、重表达。

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用试题引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第一,发展批判质疑能力。需要考生具备比较成熟的人生价值观,能够对纷纭世事保持清醒的头脑的独立的观察。第二,发展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逻辑求真、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第三,发展审美感悟能力。鼓励考生以独特的感悟和欣赏水平书写自己的审美情愫,展示审美的人文情怀。第四,发展创新表达能力。包括逻辑思考、缜密推论的理性表达能力,也包含文艺审美的诗性表达能力。

    在正确认识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与要求的基础上,面对2017年高考,我们应该有的放矢,高效应对。

1)掌握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提升文章内涵。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主要包括时评类、叙事类、寓言类、讨论类、议论类、关键词类、名言类、说明类、诗歌类、漫画类、多则材料类、驱动类等等。

材料作文“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的要求表述强化了阅读的基础地位,试题中的材料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思考的起点、由头。材料,只承担引出某一问题的功能,不能限制论题讨论的思维走向与思维深入的程度。议论文与材料的不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对话关系、商讨关系,作者可以秉持对话的态度质疑材料,不断发问。议论文的观点应来自材料,贴近材料,又超越材料,这样才可能拓展议论的空间。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可以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顺应(诠释、演绎)材料的观点、寓意;第二层次,质疑、不赞同材料的观点、寓意。第二层次的写作难度更大,对写作者的思考力、辨析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思辨,观点才比较新颖,议论才有深度。

材料解读的方式多样。1、概括性读解(整体性解读)。解读材料时,要有全局意识,着眼材料整体,整体把握材料的要素和含义,提炼语意焦点,找准关键信息。不断章取义,不纠缠于局部细节,不在外围词汇上打转。概括性解读的成果最好呈现在文章的开头。2、分析性解读。发现材料中的问题,真正领会材料中要素、情节间的相关联系,理解材料事件的逻辑。3、符号性解读。用普遍性的眼光审视材料,而不是把材料当作孤立的、个别的、特殊的个案,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事件和现象,寻找“这一个”背后的“类”,搜寻材料背后的意义,从而打开思维大门,提炼出情感、态度、价值观。4.背景性解读。把材料放在历史纵轴与空间横轴的坐标中去透视,在纵向上联系现实背景与历史背景,横向上联系国际背景,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写作时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思想是议论文的灵魂、生命,针砭现实是议论文的价值、意义,触及人性、哲理、民族文化基因是议论文立意深刻的标志。优秀议论文一般在这三者中某一方面突出,或兼而有之。一篇文章要有好的立意,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首先,跳出个人情感区域,多方关注能关注现实,眼光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情感区域,能胸怀天下,关注民生,抒发时代强——这也正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总原则。(举例:2008上海卷――他们,2014年天津作文――范儿,2010年全国卷――与你为邻,这里的“他们”“范”和“邻”的解读都可以不囿于身边的小,可以多元化解读。)其次,挖掘料内涵,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停留于字面作肤浅的判断。以联系的,运动的思维来解读材料内容。例如:2015年全国卷甲卷可以抓住小陈思想品质的不同侧面立意,发掘材料的深刻思想内涵,确定“赞”的立意。如用“一赞大义”“二赞远虑”“三赞勇气”三个层次来展开。转换视角,逆向思维。这种方法又可以称之为“反弹琵琶法”,具有逆向思维的人能拥有常人所没有的创新能力,所以往往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它要求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视角审视材料,从新的角度提炼材料的内涵,为文章确定深刻的主题。一是要对传统的观点进行审视,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二是要避开常见视点,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得出新的结论。但是,逆向思维时一定要以准确解读为前题,千万不能断章取义、过度偏激而造成立意错误,弄巧成拙。

2)精心选材组材,丰富文章内容。

关注时事新闻,寻找写作亮点,确保材料鲜活和论证力度。从时事新闻中寻找写作的材料和论证的角度时事新闻及各家媒体对这些新闻的评论是学生作文积累的好材料。特别是《光明日报》《南方周末》、人民网、新浪评论、腾讯评论等这些媒体。学生应该形成关注现实的习惯,把一些优秀的材料保存下来,反复阅读,体会这些材料的观点、论据和论证逻辑,并将这些材料内化为自己写作的能力。  

材料选择追求新颖,多选有细节的小故事,少选浮泛的大事件;多选贴近现实的,少选古代历史的;多选正面积极的,少选反面消极的;多选独特个性的,少选大家熟悉的。

组材形式力求准确新颖。追求形式新,比如记叙文要避免平铺直叙,可以借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方式,进行画面合成或是剪辑;议论文要增强说理的生动性,可采用日记体、书信体、访谈式等形式。

3)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卷面的工整,提高作文颜值。

真诚表达,营造感情张力。“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作文要想拿高分,必须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那么一定要以情动人。这首先要求能深度思考,不然,感情抒发便流于表面,止于肤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写不出走心的文字,谈不上动人。另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情是文字作品的血肉,只有在文章中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发自内心的真实之感,才能打动别人。如果人云亦云,空喊口号,堆砌词藻,缺少真情的底子,是收获不了高分的。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明写文章要讲究辞令、文采。如何出采?“三分资质,七分打扮”。灵活运用修辞句式便是一种常用、实用的方法。巧妙运用修辞,会使语言生动形象、幽默俏皮、深刻隽永、瑰丽多姿。而句式的合理运用,又会带来结构和音韵上的美感。如长短相间、骈杂交错,对称句、感叹句、疑问句等等的灵活搭配,交替使用会使行文多变,增加了文字的亮色。

尤其一提的是,高考作文卷面工整十分重要,也是作文取得高分的一个重要因素。考生要争取做到字迹清楚工整,字体匀称美观,标点规范,不写错别字,布局合理,无明显涂痕等等。

4)规避作文中的语言“病态”。

①.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1:牛顿的脚踏实地带领他到达梦想的银河;白居易的脚踏实地开放了桃花,带他翱翔于灿烂的星空;毛泽东的脚踏实地换来了一个民族的星空下的权利。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才有了苏武牧羊,那一年年的付出创下报国的感人故事。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才有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为后人传诵。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才有了爱迪生千次实验发明灯泡,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2:我自爱北国那烈烈狂风,揭起历史的尘埃,傲骨铮铮;我自爱那万绿丛中一蕊殷红,一枝独秀,留万世之芳我更爱如水的江南,淡静的溪流浣出的香雅女子梆梆的摇橹小调中,婉转的细润歌喉。

②.文风绮丽,华而不实。

观点、思想却飘忽不定,“我”的意识太强,内心体验、感受较多。

     1:观天空斗转星移,奈何世事变迁。隔一程山水,你是我不能回去的原乡,与我错落于光阴的两岸。彼岸落英缤纷,我却只能望而叹息。面对如此喧扰的风花雪月,我已撇开所遭受的苦楚,只为摁住心中那点执著,如此才可自由自我。

2:一开始在纸上设立了一个很小的点,时过境迁,世事用掺了水的墨把它晕染得愈来愈大,然后我便忘了。待水迹干透以后,除却淡墨的狼藉,点依旧只是点,而心却早已因看这虚无膨胀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③.自由散漫,泛泛而淡。

不是紧扣材料、围绕论题论点展开条分缕析,而是随意地漫谈,谈不上论证、阐述,只是一种“表态文”。

1: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思想在不断的飞跃,每一次的飞跃都远离诱惑一步,渐行渐远,随着发展,人类最终远离诱惑。《远离诱惑》(空发议论)

2:让我们紧密团结起来,拓展平衡;让我们携起手来,走向永恒;让我们行动起来,开创人生辉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平衡。《平衡人生》(套话,套不切题)

④.假辩证,伪思辨。 

比如:“进与退是相对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换一种角度看问题”……

这种正确的废话,这种教条的套路,反映了思维的惯性、惰性与劣性,导致大量实际上没有观点、同时又脱离材料的试卷出现。真正的辩证法是方法论而不是教条。当前高考作文越来越规避“二元对立”的命题模式,走向“多元有序”(孙绍振语)。这就要求考生对具体的材料作具体的分析,不能含糊其辞。要着力训练学生具体分析的思辨力——多问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能从问题看出事情的影响与意义价值。在行文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因果、比较、结构、策略等思维。

 

结束语

总之,优异成绩的取得,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与知识的积累,这既是高考考生的成功之道,也是身为一线高中语文老师的工作体验。面对考纲的变化,我们要高度重视,潜心钻研;同时要沉着冷静,有效备考。我们相信,只要用心、尽心,在2017年高考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稳步前进、收获硕果。

 

 


 


 
 上一篇:平等视之,耐心待之,爱心化之 ——浅谈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下一篇:月成教育集团教学研究中心2017高考物理备考方案​

客服QQ:3387796422

地址:合肥市包河区绿地中心C座16层

Copyright ©2008-2016 安徽月成教育集团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16023240号-1

技术支持:携管科技

微信公众号